笔趣兔 > 虐心耽美 > 经伦论 > 第十九章、成于四
到西方人凡事都界线清晰,经纬分明,影射到生活中,西方人凡事喜欢aa制,凡事讲究爱心行动。

但是,反过来看沿黄河流域的中国人,你会发现这里的人交融思想非常强烈,凡事混淆不清,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影射到生活中你看沿黄河流域的人凡事喜欢混为一谈,借钱不知道还,只有借钱意识,没有还债思想,这里的人们还处在“原始的理性”中。

这就是“合”与“分”的区别,在“合”的世界观里,官僚主义非常严重,容易产生**,因为在他的思想意识里,财富的来源是混淆不清,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这种思想就认为你的财富就是我的,从民众中收取税款是正当合理的,这种思想就导致官商不清,官民不清,官法不清,一切混为一谈的行为事是人非。

但是,在“分”的思想世界观里,理性思维是得不到认可的。西方哲学把“理性思维”定义在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阶段,属于自然需求的认知结构,归于原始的价值取向,是自然科学的方fǎ_lùn,并没有上升到人性本应该到达的认知阶段。

苏格拉底的伟大就在于此,他把哲学与自然科学分离开来,因此而成就了专注于人类的学问,这里是人类文明的起点。而孔子没有做到这一点,因此孔子的指路明灯只能是越照超黑,最终将人类引向歧途。

从中国学术语词标准上看,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“理性思维”,什么是“人性思维”?这中间包括一些大知识分子,教授等等人士,在理解“理性思维”与“人性思维”上有本质的差异误读;其实什么是理性思维,理性思维的定义范围只在置物质基础在前,置精神灵魂在后,以及否定精神灵魂的存在以“绝对物质”为条件的思维方式,就是“理性”思维方式。

而“人性思维”则反其道而行之,是置精神灵魂在前,置物质基础在后的思维方式。人性思维认定精神灵魂的存在,并以“绝对精神”为思维方法,客观的认识唯心世界,以第三人的角度观察其对应的人事问题,用第三只眼问题,用心思维是西方哲学的基本方法,也是“爱与智慧”的起点方法。

中国传统理学则不同,中国传统理学没能摆脱自然科学缚束,并且否定精神与灵魂的存在,以“绝对物质”为条件创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,将物质条件置于绝对前置的垄断位置,践行中国式的理性思维方法,这就是中国传统儒道文化走向死亡的根本原因,不要幻想中国传统儒学的复兴了,必死的文化必有其必死的道理。

中国人如果不能把思想上升到“三观”的境界,仍旧两只眼看世界,最终导致的不只是文化的落后,更多是文明程度的进步。

中国人已经为理性思维吃尽了苦头。

如大家都知道中国人“一个人是条龙,三个人是条虫”“一人和尚有水喝,三个和尚没水喝”等等社会人事现象。又如古代中国出现岳飞、文天祥似的英雄人物很多,但是你还能看到中国还多产吴三桂、汪精卫号的汉奸,为什么?

原因就在于中国人的思想是理性思维的思想方法,这种思想方法很容易让人走向极端,很容易让人产生不左就右的思想,既而产生摇摆不定或不左就右的行为方式,所以你会看到袁崇焕从民族英雄到凌迟处死的结果,你也会看到洪秀全高呼着“天下为公”的基督教教义的平等思想,却践行着封建理学的皇统行为,同样你也看到洪承畴、曾国藩之类所谓的大儒们是如何帮主而杀戮平民的。

历史如镜,通照至理。

从历史进程不难看出中国人的理性思维为中国传统文明带来了福祉,也让中国人深受其苦。从中国古代的一些历史事件可以看出,当一场战争即将暴发之前,必先寻找正当合理的理由为依托,借口“正义”的名义发动战争,或假借“神灵”的名义挑起事端,发动战争,这是持理性思维的人在“理”字的正义之下做出的无耐反应,并往往冠以“受尽压迫,奋起反抗”的头衔,高举正义大旗,起义反皇,却不理会在战争的铁蹄下人民的脊苦。

唐朝一次安史之乱可以致中原地区脊野千里,荒无人烟,几近人绝。

清朝洪秀全一人之乱,从战争开始到结束致使四亿中国人锐减至二点六亿人,创造了世界有历以来人类最大的自我灭绝战争,战争的破坏力超过欧洲人发动的一战、二战,造成因战争死亡人数超过一战、二战的总和,这才是绞肉机式的“正义”战争带给中国人的“正义”之果。

由此可见,中国人吃“理性思维”的亏已经无法用文字来表述了。

在“理性思维”的思想方法中,“理”是最大的“仁义”,最重的“道德”,凡事皆“理”,因为你持有理性思维的思想方法,就是“以事论事,以理论理”,将物质基础置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进程前沿,将“理”置于物事人非的前端,“究天理”,以理论理,就事论事,一切行为只看结果,不论人事,“人”只是随着一切事物发展进程而被动运转的“物质”而已。

大家都觉得好象这种思维方法很简洁明快,很正确明白。其实不然,这种“究天理,明人伦”的思想方法很容易置人性于不顾,忘记人伦的存在。

所以你会看到古代中国人打仗从来不讲究是不是民众居民区,越是民众的居民区越是战争惨烈,攻城略地只在夺取战争主动权,根本不讲死


状态提示:第十九章、成于四--第3页完,继续看下一页
回到顶部
http://www.520dus.com/txt/xiazai18763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