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首诗描述了先秦女子对忠贞爱情与自由的追求,口吻真挚,言语激烈,可见时人之真率。

前头举了个生僻的例子,咱再举一个知名度极高的——《诗经·卫风·硕人》:

硕人其颀(qi),衣锦褧(jiong)衣。齐侯之子,卫侯之妻,东宫之妹,邢侯之姨,谭公维私。

手如柔荑,肤如凝脂,领如蝤(qiu)蛴(qi),齿如瓠(hu)犀(xi),螓首蛾眉,巧笑倩兮,美目盼兮。

硕人敖敖,说于农郊。四牡有骄,朱幩(fen)镳(biao)镳,翟(di)茀(fu)以朝。大夫夙(guo)退,无使君劳。

河水洋洋,北流活活。施罛(gu)濊(an)揭揭。庶姜孽孽,庶士有朅。

这首诗描写的是大美人庄姜及其出嫁的场景,据史书记载她虽然嫁给了卫庄公,但是“美而无子”,最后失宠,婚姻生活并不幸福。

不过,我们今天不是来八卦庄姜的感情生活的,毕竟诗中第一句就交代了她的身份:作为一个公主,她的使命就是政治联姻,这样的婚姻还没开始,相信她就已经能预料到不会太幸福。

或许庄姜也很想追求忠贞的爱情,但她必须肩负起王室成员的责任,这是无法避免的。

所以呢,我们把目光放在这首诗上,揣摩时人的写作角度就能了解到不少先秦的审美观念了。

首先题目《硕人》就透露了不少信息:硕人,身形高挑修长的人。可见先秦时期的审美绝对与今天不同,今人以瘦为美,先秦则以硕为美。这里要注意:“硕”不等同于“胖”或“壮”,“硕”是一种适中、健康、天然的状态。

而行文中对庄姜的描写也仅限于面容、轮廓,没有说她用了什么色号的口红、什么牌子的眉笔、头顶上究竟是银簪还是金钗。您还记得庄姜是齐国公主吧,她出嫁,国君总会配嫁妆嘛,不奢华也该盛大吧?人家作者可一点儿都没有描写。这说明了什么——时人不重于此,他们崇尚自然之美。不信?您往下瞧。

细致地给美人儿画了像后,作者开始描绘出嫁场景了:

四牡有骄,朱幩镳镳,翟茀以朝。大夫夙退,无使君劳。

河水洋洋,北流活活。施罛濊濊,鱣鲔发发,葭菼揭揭。庶姜孽孽,庶士有朅。

哎哟,总算写了一下花轿的样子和规模,也让后人对此多少有点了解:原来公主出嫁时车驾用了四匹雄马;马嚼环旁边的饰物是喜庆的红色;轿身还用漂亮的羽毛进行了装点。

齐国确实不赖,那公主出嫁有多少人跟随啊?仪仗队有多大规模啊?铺不铺红毯啊?

这时候作者翻一个白眼:“我又不是史官,这些问题与我无关!”顺带鄙视一纯,“你也太物质了,我要赶紧写我喜欢的自然环境来压压惊。”

只见不知姓名的作者提笔挥毫:“黄河之水豪迈放荡,北流入海哗啦作响。鱼网下水呱呱直叫,被捕鱼儿踉踉跄跄,那两岸的芦荻啊腿长三丈。”

看官勃然大怒:“你这屁孩怎么翻译的!咋译成了这个样子!”

“嘻嘻,您且息怒!”一纯很是谄媚,“我虽学艺不精,但胜在活泼有趣嘛。相信您这么聪慧,一定能自行理解的,对不啦!”

这么整一篇《硕人》下来,相信您也get到了不少《诗经》的惯用套路吧。我自己深以为:先秦时的诗歌准确反应了先秦时的流行审美——时人崇尚自然,喜爱不多加修饰的天然之美,这便是先秦的风雅了。

作者有话要说:

本章为补发章节,实际写作日期为2016年01月06日。

第19章 以“德”为引导的和谐社会多美好!

《为政第二》篇果真“篇如其名”,可怜的政治菜鸟一纯又得硬着头皮上——和众位看官一起来看看法制社会与礼制社会的区别。

如有不妥之处,欢迎指正,同时敬请谅解!

子曰:“道之以政,齐之以刑,民免而无耻;道之以德,齐之以礼,有耻且格。”

——《论语·为政第二》第三则

孔子说:“用政令去引导百姓,用刑法来约束他们,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,却失去了廉耻之心;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,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,百姓就会有羞耻之心,而且兼备品格了。”

一纯之前写过有关“礼”的文章,说到“礼”可以等同于“社会的秩序和规范”,不过,此时应该更详细说明一下,这种秩序和规范是温和的、有益于人们扬善的。

相信大家都听过“苛政猛于虎”这句话吧,使用严苛的政令有时便失了人情,民怨越积越深的话就导致人心尽失,不少“起义造反”的例子就由此而来。

使用政令、刑法的另一大毛病就是:无论建立制度者考虑得多么细致,也总有纰漏。这样,就会有一些不法分子会乘机而为。慢慢的,整个社会的风气就会变得越来越不积极:坏人偷偷摸摸,无所不敢为;好人总是“一团和气”或者明哲保身,紧要关头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也会失去骨气和品格,久而久之,社会的是非观念就会变得模糊,也造成正义感的缺失。所以,仅仅依靠政令、刑法来去治理国家引导民众是不行的。

而孔子对社会制度的想法呢,诚然是较为中正温和的。

用“德”来引导天下人,只要经历上个三五代人,社会风气基本上就很淳厚了,再也不用领导者花多大力气就能坐享其成了。而“礼”作为一种规范和秩


状态提示:第8节--第2页完,继续看下一页
回到顶部
http://www.520dus.com/txt/xiazai18763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