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及他人时称职务或“x大人”,这也不符当时的制度。清代皇帝或皇太后接见大臣,无论地位多高、年龄多大,一律直呼其名。皇帝和大臣们谈话中提到他人,也一律直呼其名。既便贵为亲王,也不称爵位。皇帝或皇太后只有在对他人提及亲王时,才会不直呼其名而称“x亲王”。清代只有个别时期才有例外,如顺治年间对摄政王多尔衮,顺治皇帝不呼其名而称“皇叔父”、“皇父”;宣统年间,醇亲王载沣不仅是监国摄政王,又是宣统皇帝溥仪的本生父,所以溥仪称他为“王爷”。至于同治皇帝的亲叔父恭亲王奕讠斤是议政王,权力极大,地位尊崇,但也只是免除一定的朝见跪拜礼仪,称谓上仍依规章。另外,清朝特别尊重皇帝的老师,为示优崇,往往会称“先生”而不名。如乾隆帝师朱轼,乾隆皇帝非常敬重他的宿学和品德,为示尊崇,特称“可亭朱先生”(“可亭”是朱轼的别号,古人称对方的号即表示尊敬)。对其它大臣,既使年龄再大,学问再深,再有名望,皇帝也是要直呼其名的。

就目前所看,在大量的清代题材影视剧和中,台湾高阳(许骈晏)的清代系列中皇帝、皇太后与大臣们的称谓言谈,基本符合当时的礼仪制度,不误人子弟。

清代题材影视剧中,还经常有皇帝接见大臣谈话的场景,但无论其形式、地点、服饰乃至谈话方式都不符清代礼仪制度。这就给观众一个错觉,以为清代皇帝接见大臣谈话极其随便。

清代除国家大典朝会,皇帝接见大臣有两种方式:召见(俗称“叫起”)和引见(俗称“递牌子”)。清代大臣奏事,分折奏与面奏,大臣可以请求皇帝陛见,皇帝需商议军国大事,就要召见御前大臣、军机大臣、六部九卿等。另,被任命的够一定品级的文武官员也必须在出任前觐见皇帝,被称之为“引见”。

清代除登基等重大庆典在太和殿举行,皇帝临朝议政一般在乾清门,临时设宝座、御案等。但召见和引见官员却不在此。召见多于养心殿东暖阁,引见多于养心殿明殿。其它如承德避署山庄、圆明园等处,随皇帝巡狩、避暑而定。如影视剧中地点多模拟太和殿召见和引见,则是不符当时习惯的。

召见须由亲王、御前大臣、领衔军机大臣轮流带领大臣们去面见皇帝。引见须先进名单、履历折、绿头签,一人或数人觐见。现在影视剧中或见皇帝与大臣平起平坐,或站立谈话,这在当时是绝不可能的。召见或引见官员,须先由奏事处太监传旨,直呼被召见人其名,并领进屋内,大臣进来必须先跪安,口称“臣xxx恭请皇上圣安”,满人则必称“奴才”,起立后走到皇帝所坐木炕前,在预设白毡垫上下跪,皇帝问即答。多人参加召见,只能由领衔者回答,别人不能插话;被召见人也不能相互说话,只有皇帝问到方可回答。不像现在影视剧中给人印象似乎是在开讨论会。召见、引见无论时间多长,官员自始至终必须跪奏,直到皇帝允许“跪安”表示谈话结束,才可起立后退至门口转身退出。清代只有极少数人因身份特殊,可以坐或站与皇帝谈话。如顺治时“皇叔父”摄政王多尔衮免礼节,康熙时顾命大臣鳌拜赐座谈话,同光时议政王恭亲王、监国摄政王醇亲王可站立与皇帝谈话。但也不是永远不变,如恭亲王在同治时以议政王身份可站立谈话,但进门时也要跪安。在光绪时恭亲王只是领班军机大臣,就必须跪奏了。

跪奏时大臣们与皇帝的对话极其简明扼要,不像现在影视剧中长篇大论,喋喋不休。因为说话越罗嗦,跪的时间就越长。我们现在看清代档案召见记录,一般皇帝问话较多,大臣回答简而又简,几乎没有废话。跪奏是一件痛苦的事情,所以清代大臣都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:“无论奏对何事,必以三语为率,并须简浅明白,不须上(皇帝)再问”。而且都用厚棉絮做成护膝,以免跪奏时间过长引起疼痛。并且经常练习,以免“失仪”(清制君前“失仪”要受处分)。清代笔记载:同光时军机大臣王文韶年届70,仍每日在家练习下跪;贵为直隶总督的李鸿章在慈禧做寿前也每日练习三次下跪。不少大臣常因跪之太久,腰酸膝痛直至病倒。所以跪奏时绝不会长篇大论。

另外,清代题材影视剧中召见场面皇帝与大臣往往光头、便服,这在清代也是绝对不允许的。大臣进见须着常服补褂朝珠,戴红缨官帽。皇帝也是常服袍褂着冠。常服是皇帝在宫中正式场合所穿礼服,用为处理一般政务或召见大臣。官员亦如是,按清制穿错朝服最轻也要罚俸一月,因为这是清代制度所严格规定的,即以天子之尊,亦不能违背。

还有一点必须指出:无论召见或引见,太监、侍卫等均不得在屋内停留

☆、第十二章·御花园考校

作者有话要说:  本文正在大修。

等到柒耀再次看见富察皓祯的时候,已经是御花园考校了。也不知道乾隆是怎么想的,不但带上了宫里所有的阿哥——永琪,永璇,永瑆,还有他——而且还立了面屏风,把两个格格还有皇后、愉妃、令妃、舒妃、庆妃、颖嫔、豫嫔等等都叫了来,让她们在屏风后面坐着。

“今天,朕是要考校一下你们的文治武功,看看我八旗子弟,有没有松懈掉,是不是还是像入关时那么勇猛!”乾隆的目光扫过人群,在富察皓祯身上停留了


状态提示:分卷阅读8--第2页完,继续看下一页
回到顶部
http://www.520dus.com/txt/xiazai18763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