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会问题,还不算真的达到了“和谐”的地步。

闻言,我党举着小镰刀很委屈:“我也很努力啦,大家看看我列的几条原则——必须坚持以人为本、必须坚持科学发展、必须坚持改革开放……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。”

此时,有若穿着儒袍来安慰了:“你们的努力我有所听闻,只是……不如听听我的建议,毕竟,我比你早吃了两千多年的饭嘛。”

有子曰:“礼之用,和为贵。先王之道,斯为美;小大由之。有所不行,知和而和,不以礼节之,亦不可行也。”

——《论语·学而第一》第十二则

只听有子说道:“‘礼’的作用,以形成和谐局面最为可贵。上古帝王的治国之道,就以这一点最完美了;无论大事小事,都要依循‘礼’的规定。遇到行不通的地方,(如果)只是知道要为了和谐而和谐,(却)不使用‘礼’来节制,恐怕还是不成功的。”

“唔,您的意思是说,和谐社会的基础就是礼仪咯?”小镰刀听完后如是问道。

有若微微一笑:“不完全是这样。准确来说,和谐社会必须依靠良好的秩序而成立,没有秩序的所谓和谐社会是无法长久的。在我们那个年代,周公创立的‘礼’就是一种社会规范,它能很好地维护社会秩序。你说的‘礼仪’加上礼节、礼貌等都包含在‘礼’里面。”

所以,看官千万不要误以为“和谐社会的基础就是礼仪”哟,这样不够精准。

虽然一纯知道这一则不难理解,但是,作为一个追求精准的小屁孩,我还是决定很有职业操守地跟大家详析一下:

礼之用,和为贵。

这句话已经直接点明了周公制礼作乐的目的——就是和谐!同时也给后世人做出了个典范。

此话怎讲?我们说春秋时期的“礼”其实是一种社会秩序和规范,换作今天的话来讲,就有点类似于“法律”的意思。无论什么朝代,制定法律的人都应该以达成社会和谐为主要目标,不然,我们要这法律有何用?

先王之道,斯为美;小大由之。

其实,这一句话如果断句不同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意思。

看官您去查一下便知,网上普遍的断句是“礼之用,和为贵。先王之道,斯为美。小大由之,有所不行。知和而和,不以礼节之,亦不可行也。”而一纯为什么不这样断句呢?

首先请您回顾一下一纯的翻译:“上古帝王的治国之道,就以这一点最完美了;无论大事小事,都要依循‘礼’的规定。遇到行不通的地方……”

然后,再看看百度百科的翻译:“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,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。小事大事,都重视以礼节交接,却忽略‘和’的精神,是不可行的。……”

虽说古籍的句读往往可以有多个理解,但是,无论怎样断句,总归不能逃脱“符合事物道理”这个原则吧?

我们已经讲过,一个社会想追求和谐,那就得有秩序,而“礼”就是一种社会秩序和规范。

那您想啊,秩序和规范自然是确立得越明细越好啦,不然便达不到“形成稳定、继而和谐”的预期效果,且容易被不法分子钻法律空子——我国在这一方面就需要大力完善。

现在您再看这个百科翻译出来的结果,它居然说大事小事都用礼来节制是行不通的,这不正和制礼的初衷相违背么?

有所不行,知和而和,不以礼节之,亦不可行也。

这句话其实就解释得更通透了。

在行不通的时候,我们不能为了和谐而和谐。如果我们每做一件事都强化自己:要和谐!五官六感就会受到意念干扰,甚至因此屏蔽,能想到的解决方案也顶多是聊胜于无。

我直言不讳:就像前两年,广州教育局希望从学生抓起培养公民优秀品质。某领导下去视察,发现无人会背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”便大怒,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背下来。讽刺的是,学生会背了又怎样?做不到啊,背了又有何用!

不是说要学生们“爱国、敬业、诚信、友善”吗?听着就好笑——“爱国”,自己的文化连半吊子都没有,就把人家洋鬼子的语言放到主科里,这是什么狗屁“爱国教育”理念?有网民就讽刺:现在中国人会英语居然是标配!您看看,这都成什么样子了!

上面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么,我们解决问题就得找到根本,然后一针见血才能起效!

这是先哲留给我们的智慧,而我一介布衣,最多不过是用笔杆子发发牢骚,倒是真的很希望有职位之人能善用这种智慧,大力解决根本问题,这才是我们民族的幸事!

作者有话要说:

依旧是补发章节……12月23日的内容。

第14章 人际关系的小妙招,点进来获取!

有道是:人怕出名猪怕壮,有若这家伙可能嫌弃自己太苗条了,在《学而第一》篇里狂刷存在感,这不今天又挤掉孔夫子的位置上节目来了……

一纯很是担心收视率,毕竟他也不是人比潘安的类型,万一看官觉得怪油腻的,不来了怎么办!

所以一纯搞了点小噱头嘛,忘了告诉您:恭喜恭喜,现在您已经成功钻进我的圈套了!

是不是很激动呢?

哎哎,别打我脸!

咳咳,有若虽然油腻了点,但说的话还算有点价值的,您还是收起拳头,一起来看看吧:

有子曰:“信近于义,言可


状态提示:第6节--第2页完,继续看下一页
回到顶部
http://www.520dus.com/txt/xiazai18763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