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兔 > 言情总裁 > 无恨 > 第10节
战功。

升平五年,北府兵扩充到十二万人,“钢七连”扩招到八千人,成了北方前燕和前秦的心腹之患,北府兵百战之名为东晋震慑了北方虎视眈眈的胡人,“钢七连”铁血威风也震慑了朝中避战内乱的一干宵小。

隆和元年,桓温以哀帝的名义给高城赐婚,为康帝之遗腹女,册封同菡公主。同日,哀帝册封高城为正一品骠骑大将军,扩军北府兵至二十万,亲卫“钢七连”至一万五千人。

隆和二年,哀帝生擒桓温,剪除桓温羽翼,拜谢安为宰相;高城为太师;谢玄领大司马之职,主军事;王坦之执大司空之职,主礼祭事;胞弟司马奕掌大司徒之职,主民工事;自己总览朝政,大肆收权。

隆和三年,司马奕帅二十万北府兵北伐,以高城万五的亲卫为先锋,势如破竹般游巡北疆,虽无灭国之功,也收复了大片的失地,大军直逼长安。

天不假年,哀帝迷信长生之术,于隆和四年二月薨逝,暂无后嗣,只有皇后王氏和懿妃原氏有孕将产。褚太后临朝,令司马奕班师回朝,令加封高城为宜安郡公。

隆和四年三月,皇后王氏产皇女,封祁荌长公主;四月,懿妃原氏产子,为司马逡,满月即位,由褚太后改元敏康。

隆和四年六月,褚太后以司马奕国丧不返之名革拿,废琅邪王之位,幽禁府中;拜谢安为幼帝相父,高城、王坦之为帝师,祭天正礼,通传天下。

敏康元年,高城主帅北府兵北伐,收复黄河流域,北至平州、凉州一线,甚至一度抵达张掖酒泉,将北胡诸国压制得闻风变色,被称为今世之龙城飞将。

至敏康五年初,谢安以老乞讫,归隐东山;高城亦归兵还权,结束了自己13年的统军身涯,甚至辞了宜安郡公的爵位,随谢安归隐。

高城的出身在朝野之中并不是秘密,以平民甚至是家臣之身晋升到如此高位,为晋朝开国以来之未有,甚至隐隐有汉高祖“帝王将相,宁有种乎”的倾向。虽然有谢氏一族竭力推举的原因,也可以看出高城本身能力之高。但急流勇退,能随家主而自敛归权,可见高城品格高尚。

故而,高城的出仕及退隐,在此后被传为美谈,经久不衰,为天下表率,既是平民的,也是世族的。

东山藏云居里,谢安却不怎么好。

自升平元年生下第三子高遄后,时隔十三年,谢安居然又怀孕了。而此时,谢安已经五十高龄,正是为了颐养天年才老讫,不想……

高城也是懊悔不已。他知道谢安虽有济世之才,但更喜欢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的生活,若非为了帮助自己,也不会出仕。所以在一偿自己军人的夙愿后,在将五胡乱华压制到不会伤到民族元气后,就果断地收手,同谢安归隐,过谢安喜欢的日子。可是,谢安……

高城本想将这个来得太迟的孩子打掉,但医师明确地告诉高城,男子怀孕本就逆天,打胎更伤元气,甚至比谢安留下孩子顺产的风险更高。如果谢安留下孩子,生产时只有四成的可能发生危险;如果打胎,至少七成的可能血崩不治。高城只得将这个想法强压下去,忧心忡忡。

谢安则根本没想过打胎,虽然有些危险,但这是自己和高城的孩子啊,自己怎么会舍得伤到他?

年老育子,虽然高城照顾得妥帖,顿顿营养充足,谢安还是有些负担不起,除了每日的散步,几乎都是卧床不起。

两个月后,谢安开始显怀,柔软的肚腹微微凸起;五个月时,谢安有了胎动,让忧心了近一个月的谢安终于放下了心;七个月时,谢安开始消瘦,高城将准备好的参片给谢安服用,补充谢安流失的元气;到了九个月,胎儿实际已经发育成熟,谢安自然希望孩子能在体内育足十个月瓜熟蒂落,但高城和医师为了谢安的安全,悄然换了谢安的药,使之早产。

于是,在仲春之际,午后时分,谢安开始阵痛。谢安自然知道月份未足,首先请求医师的,居然是用安胎药保胎,而不是顺势生产。需知,在阵痛发生后保胎,极其辛苦,一般都是孕妇月份不够而一定要保住孩子时才需要。而此时,谢安的月份足够安全生产了。

产房里,医师忍住内心震动,违心地摇头拒绝:“谢先生,您已经见红了,生产在即。如果勉强保胎,反而对孩子不利。而且,现在孩子很健康,即使早产也无碍。”

谢安怔了一下,抚着随着阵痛开始僵硬的肚腹,恍然苦笑,看了高城一眼。

高城拥着谢安,一字一顿:“我的人生,一半属于钢七连,一半属于你。你的人生,一半属于家族,一半属于我。”

两个时辰后,高城和谢安的yòu_nǚ出生,名为谢罙。

敏康十八年,前秦主苻坚在一统北方后,集百万之师南侵,号称投鞭断流。

谢玄、高谦、高俨临危受命,帅北府兵二十万,大破敌军,s,he伤苻坚,将百万胡虏拒之长安之外,未敢使敌进之一步。

此战,北府兵之名响彻西北,谢玄等小辈继高城之后再获龙城飞将之名。

藏云居里,垂垂老矣的高城谢安接到邸报,相视而笑。

谢安年老产子,毕竟伤了元气,早已病重,只是不放心朝局才一直支撑着,如今终于放下了心。贪恋地看着高城,谢安缓缓闭上了眼睛。

高城温柔地拥抱着谢安,气息也一点点衰弱下去,随着谢安的目光消失,气息也彻底断绝


状态提示:第10节--第2页完,继续看下一页
回到顶部
http://www.520dus.com/txt/xiazai18763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