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升职记作者:紫釵恨
第415章斗米三钱
第415章斗米三钱
要知道在大明朝,祖宗法度就是一个神奇至极的东西,只要有利可图,哪怕这一制度只存在了十几年时间甚至三五年时间,那也是一字不得更易的祖宗法度。
事实上不管是巡抚还是内阁或是司礼监,或是许多大明朝的根本国家制度,都是到很晚才出现,现在却成了祖宗法度的一部分。
而如果无利可图,哪怕明文登录在大明宝训大明律或是其他律典之中,照样是一纸虚文,大家根本不当他是一回事,就像太监不得干政这件事,虽然明文登载于太祖实录,但是大家都是始终视若不见,而把司礼监当成祖宗法度的一部分。
不过在神奇的大明朝,一件事只要成为祖宗法度的一部分,就绝对处于不败之地,哪怕这件事再不合理,那都可以安枕无忧坐收厚利。
孝宗敬皇帝就是明孝宗,衡王一脉就是孝宗时就藩青州,当时明孝宗为了照顾衡王一脉,特意命令登莱的米豆不得进入青州府销售,但是现在离孝宗朝已经是一百多年了,这条命令仍然有着惊人的生命力,被衡王府严格地变通执行着。
衡王府需要这条祖宗法度的时候,这条法度就被严格执行,而衡王府不需要这条祖宗法度的时候,这条法度也会在官面上严格执行,只不过那时候衡王府就是最大的粮食走私商。
而今天为了对抗柳鹏与龙口可能输入青州府的粮食,衡王府再次把这条祖宗法度拿出来:祖宗有令,登莱米豆不得入青州府,而今青州府虽受天灾,官民尚有余力,不需登莱之粟接济。
只是郑齐生当即问了一句:这件事的关键是不是咱们俩家齐心协力,从京师请一道诏旨下来
是应当请一道诏旨下来衡王爷跟郑齐生想到了一块:咱们两家把诏旨请下来,不但莱州府的大小官员得乖乖照办,而且象钟羽正那种小人,也根本挑不出问题来。
说到这,衡王爷的心又笑成了麻花。
柳巡检曹知县到了
一听到这个消息,陶知府亲自跑出门来迎接柳鹏与曹知县:柳少,曹知县,请进请进
别说柳鹏,就是曹知县都是第一次在陶知府面前能有这样的待遇,陶知府一脸笑意地牵着曹知县的手往书房里走:两位请进,两位请进
看到陶知府这么着急,曹知县就知道蝗灾的情况比自己想像中还要惨一些:明府大人,不知省内蝗情如何
陶知府先把他们迎接进去,又亲自给柳鹏与曹知县泡茶以示亲近:蝗灾越来越惨烈,就怕也会会影响到我们登州府,没想到本府才求来了雨,这蝗灾马上就要来了
今年登州的大旱特别严重,省内其他地方是六月前后降了一场好雨,但是登州却直到七月十九日才降了第一场雨,因此即使没有这场蝗灾,登州依旧是赤里千里全面绝收的局面。
而这场蝗灾一来,陶知府作为一方父母官,那自然是忧心忡忡,他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柳鹏与曹知县身上,问他们:两位手上还有多少存粮啊
陶知府的问题问得很好,但是柳鹏的问题却是问得更好:应当说和丰仓内还有多少存粮
一问到这个,陶知府就叹了一口气:柳少你就是在戏弄我,和丰仓内有多少存粮,你难道不知道吗多亏了柳少帮我筹划,现在和丰仓的粮食应当能撑到秋收之前。
说到这,陶知府还真生起了几分感激之情,柳鹏办事确实特别靠谱,去年力主只起运折色不交本色,为和丰仓攒下了数万石米豆,今年开始更是早就理应起运的本色折色一概不曾起运,因此和丰仓才有能撑到秋收之前的存粮。
听到陶知府这么说,柳鹏当即就说道:既然能撑到秋收之前,那赶紧开仓放粮,现在不开仓放粮,还要等到什么时候
陶知府不由满脸诧异,他看了一眼一旁的曹知县又问道:这也是曹知县的意思吗
曹知县点点头说道:是啊米业同行会馆那边也准备开仓放粮,我们一致决议,值此危难之际,米业同行要以大局为重,不但不涨价,而且还要开仓放粮,有多少存粮就卖多少存粮,力求让登州府不饿死一人。
只是曹知县虽然这么说,陶知府却不相信太阳从西方升起来,他只是问了一句:现在米价多少
柳鹏当即回答道:斗米最低只有三钱,最高亦不过五钱,量大还可以打折扣。
这就是要看具体米质价格在三钱与五钱之间浮动,只是一斗米三钱到五钱的价格,陶知府长这么大,还是第一次正式见到,他倒吸了一口冷气:这是一石米要三两银子起步
曹知县笑盈盈地说道:量大可以照顾,老客户也可以适当照顾
但是这个价格仍然是高得惊人,比登州正常年份的米价不知道涨到哪里去了
登州一石米的米价,低时只有五六钱甚至更低,高时也不过是钱,在这种米价下登州的升斗小民才能有一条活路,可现在米价涨到三两以上,比正常年份高上四五倍,这让他们怎么活下去。
陶知府当即说道:斗米三钱,这让登州军民何以维生,登营土兵月饷才九钱,一月月饷只得三斗石,难叫让他们靠这三斗石养活全家吗
登州营的营兵可以说是真正用来机动野战的部队,营兵之中又有南兵与土兵之分,南兵即浙兵,军饷较高,月饷高者二两一钱,低者也有一两四钱,但是出身登州土著的土兵军饷就低得多,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