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兔 > 言情总裁 > 民国投机者 > 第十一节 圈套

胡宗南说道:“他们的兵力部署有点怪,关麟征所部孤军突出,我看这样,我们先吃掉关麟征,然后压向渡口,以一部兵力夺取浮桥,若能夺下就此突破猎德涌,然后转向瘦狗岭。”

李之龙摇摇头:“当我们拿下石牌时,我敢肯定渡口守军会缩回猎德涌对岸,烧掉浮桥。”

蒋先云皱眉道:“我们能拿下石牌吗?敌人修浮桥的目的就是当石牌受到攻击时,便于增援。我们全军只有他们的一半,当我们进攻时,敌人肯定增援,如果那样我们就会和敌人相持在石牌。”

庄继华狐疑的看着地图,指着石牌西北与猎德涌之间的石窟村一带问道:“陈赓,这片区域有没有敌人?”

“没有,我们去过,要不然也不会这么晚才回来。”

“那就奇怪了。这是一个找死的部署。兵力摆成一条线,两翼缺少掩护,如果我们夺下渡口,那么关麟征就被包围在石牌,他200来人,能坚持多久,最多半天。朱参谋长为什么选择这样的部署呢?不会是让我们吧。”

众人互相看看都从对方眼睛里看出不信。

“我们能拿下渡口吗?”胡宗南有些疑问。

“肯定能,他们兵力不足以形成绵密的防线,我们有机会从对方的防线空隙穿插过去。”庄继华有把握的说。

蒋先云听庄继华这么说也感到不对劲,便问陈赓:“你们过来的时候,关麟征他们在做什么?”

“修工事,两头都在修。”

“村内呢?”

“也在修,不过我们只是在大道上看了看。”

大家都不言语了,庄继华看着地图,还是没想明白。胡宗南看着那几乎一条线的代表敌军的旗帜,又瞄着这条线的上下说:“先不管这些,时间不等人,我们先就按照这个情况制定战斗部署。”

虽然存有疑义,可也没其他办法。

李之龙大手一指:“我建议先拿下石岗,然后从三面集中主力一举击溃关麟征。”

胡宗南首先表示支持,陈赓却不干:“石岗与石牌互为犄角,可以互相支援,攻击石岗就成为石岗石牌一齐进攻。”

“对,石岗距离石牌只有800米左右,我们对石岗发动进攻,石牌的关麟征不可能没有动作,所以攻击石岗就成为与关麟征全军作战。”蒋先云表示支持陈赓。

“我倒有个提议,不打石牌。”蒋先云看看大家,然后说道:“我们以一部兵力牵制石牌关麟征,主力却绕过石牌,直接进攻渡口,渡口的兵力只有一个排,可以很轻松拿下。”

“这样关麟征只好回援渡口,我们可以在路上击溃他。”庄继华接口道。

“对。”蒋先云看着庄继华微微一笑,庄继华对他点点头。

“如果我们在攻击渡口时,关麟征从后面来支援呢?还有对岸增援呢?”

“那就先打关麟征,我们的兵力是关麟征的两倍多,用一个连攻击石牌,其余部队偷袭渡口,在渡口前摆上一个排阻击关麟征,关麟征要是来多了,石牌守不住,拿下石牌后就立刻追击,他会遭到两面夹击;关麟征人来少了,就不可能在我们拿下渡口前突破阻击线。”蒋先云信心满满的说道:“至于对岸的增援也没什么,对岸能有多少敌人,不会超过一个连,如果他们过河增援,那么我们就将他们歼灭在东岸,顺便拿下浮桥。所以我认为西岸更打得可能性是接应东岸守军退回西岸。”

“那么歼灭关麟征以后呢?浮桥肯定被烧了,我们怎么过河。”李之龙问道。

“这个…”蒋先云一时没想好。

“有办法,我们可以借老乡的船。”宋希廉说道。

“都是些小船,能装几个人?要跑多少趟才能把全部人员运过去?”胡宗南怀疑的问道。

“有大船,我在石窟村一带的河面上看见有大船,一次至少能装二十人。”宋希廉说道。

“有多少这样的船?”李之龙有些兴奋的问。

“五六条吧,没细数。”

“不错了,那一次就可以过去百人左右,四次就能把我们全部运过去。”胡宗南也挺高兴。

船的问题解决后众人大为兴奋,随后的意见很快统一。最后严重发布的作战命令是:1、由庄继华率本队及宋希廉、李之龙两个分队牵制石牌和石岗敌军,由蒋先云率其余部队绕过石牌,袭击渡口。

2、蒋先云部必须尽快占领渡口,如能完整夺得浮桥,则派出不下两个分队守住渡口西岸,主力依然放在东岸,若不能夺得浮桥,则不准强渡。

3、蒋先云部在夺取渡口,主力转向黄砂围,依据敌关麟征部的动向采取行动。

4、若关麟征部出援渡口,庄继华部必须尽快拿下石牌,然后对关部展开追击,协同蒋先云部在渡口至石牌一线歼灭关部。

5、歼灭关部后,由范汉杰部和李之龙部留守渡口并监视猎德涌下游敌军动向。

6、其余各部转向石窟村,收集渡船,偷渡猎德涌,若偷渡不成即改为强渡。

7、渡过猎德涌后,由蒋先云率陈赓部宋希廉部攻击渡口,接应范李两部过河,由庄继华率其余各部在梪村一线形成防线,阻敌增援。

8、在完成上述任务之后,我们将歼灭敌关麟征部二百人,渡口守军百余人。此时敌军的兵力为五百左右,人数依然超过我军,但我军训练、装备则强于敌军,双方实力将由敌强我弱,转为敌我相当。

9、根据目前掌握的猎德涌西岸敌情情况


状态提示:第十一节 圈套--第1页完,继续看下一页
回到顶部
http://www.520dus.com/txt/xiazai187638.html